在線
QQ
在線QQ服務時間:9:00-17:30
關注
微信
客服
熱線
400-820-0586
客服服務熱線
發布時間:2020-04-03 10:12
文章摘要:中藥既是藥品,又是市場流通、交換和經營中的商品。
中藥既是藥品,又是市場流通、交換和經營中的商品。另一方面(miàn),中藥還具有農産品的特征,地理、氣候、土壤、環境、種質種苗、種植、采收、加工、儲藏等因素和環節都(dōu)會對其生産造成(chéng)影響,導緻質量出現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藥品屬性上,是療效的不同;體現在商品屬性上,是價格的不同。因此,在中藥市場交易過程中,自然形成(chéng)了以商品規格爲代表的等級劃分,并成(chéng)爲控制中藥質量,執行等價交換,按質論價的重要依據。
随著(zhe)野生資源的減少及種植方式和主産地的變遷,中藥的形态特征、質量等均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舊有的分級标準及質量評價方法逐漸失去了權威性和可靠性。因此,迫切需要將(jiāng)傳統經驗與現代方法有機結合,開展中藥質量等級評價研究,制定适合當前中藥生産和商品交易實際的等級标準,以規範市場,提高質量,引導優質優價,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
另一方面(miàn),分析技術的發展使中藥分析水平顯著提升,同時質量問題也逐漸凸顯。藥材摻僞增重染色,加工不當,外源性有害殘留偏高等問題屢見不鮮。中成(chéng)藥原料以次充好(hǎo),摻雜摻僞,低于處方量投料,擅自改變工藝等行業潛規則屢禁不止。劣币驅逐良币,導緻中藥質量良莠不齊,産品優質優價難以體現,甚至價格成(chéng)本倒挂,市場公平和公正受到沖擊,嚴重影響産業健康發展。不及時發展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合格的劣藥”甚至“合格的假藥”還將(jiāng)長期混迹流通市場,威脅患者健康。
上述現象已經引起(qǐ)業界重視,中藥質量等級研究已成(chéng)爲中藥質量評價的前沿熱點和新興領域,但相關綜述尚未見報道(dào)。本文對包括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在内的中藥質量等級評價相關的标準和文獻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總結,并對未來發展方向(xiàng)做出了展望,以期爲中藥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建設提供思路和參考。
1、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現狀
1.1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定義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是目前中藥質量等級的主要形式。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在中藥材市場交易過程中形成(chéng),是評價中藥材品質的外在标志,可作爲衡量藥材質量優劣的依據和标準。對不同質量的中藥材,市場流通中分成(chéng)了若幹個交易品類,每個交易品類質量特性存在差異。中藥材商品規格是在流通交易中形成(chéng)的用于區分不同交易品類的“标準”,一個交易品類爲一個規格。不同規格中藥材質量之間可以有優劣之分,也可以無優劣之分。中藥材的商品等級是在同一商品規格下,區分同一交易品種質量優劣的“标準”,一個交易品種爲一個等級。不同等級之間質量存在差異,等級越高,中藥材商品質量越好(hǎo)。
1.2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發展曆程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劃分自古就(jiù)有,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逐步深化、完善,同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新的内涵。有學者將(jiāng)中藥材規格等級的發展過程分爲萌芽期、初步形成(chéng)期、深化認識期、成(chéng)熟期、發展期、繼承與轉變期。早在西漢時期的《範子計然》中就(jiù)有關于中藥材的規格等級的描述,記載有4種藥材(犀角、螵蛸、柏脂、皂莢)的上、中、下等級及價格,2種藥材(蘭、赭石)按照品種不同劃分爲不同的規格,部分藥材已經按照單一指标,如顔色、形狀、粗細、氣味、采收季節等劃分,也出現以色澤與大小、色澤與采收時間等多指标劃分,反映出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萌芽。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形成(chéng)初期,該時期奠定了藥材規格等級劃分的框架,具體表現:
(1)藥材以品種區分規格;
(2)重視不同産區的藥材品質差異,以産地區分規格;
(3)規格下以顔色、大小、質地、氣味等形狀特征劃分等級優劣;
(4)以功效作爲區分不同規格等級藥材的最高評價指标。宋朝至清朝進入深化認識期和成(chéng)熟期,随著(zhe)對中藥品質的進一步認識,以及中藥材産地的擴大、栽培技術的不斷成(chéng)熟,中藥規格等級劃分不斷成(chéng)熟,趨于統一化,形成(chéng)公認的品種、産地、性狀鑒别等方法。
藥材規格等級劃分的特點:
(1)藥材種源與産地的擴大增加了藥材規格;
(2)明确了道(dào)地藥材,以臨床藥效選擇優質産區;
(3)大宗類藥材産地逐漸固定,形成(chéng)較爲統一的品質評價方法。
民國時期仍是中藥規格等級的發展期,該時期的特點:
(1)道(dào)地藥材基本定型;
(2)出現進口品和更多栽培品。
中藥材規格等級在建國後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主要受國家經濟制度的影響比較大,爲實現中藥的國家統一管理,于1959年頒布了《三十八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1964年頒布了《五十四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198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衛生部聯合下達了《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并簡化了中藥材規格等級标準,主要依據藥材大小劃分等級,例如中藥材大多以每公斤所含藥材的支數或藥材的長短劃分等級,以适應國家統一購銷。綜上所述,中藥材的規格等級演變主要受兩方面(miàn)的影響,一是不同時期人們對中藥品質的認識與研究,随著(zhe)人們對中藥品質認識的深入,中藥規格等級内容也有所轉變;二是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政治與經濟因素對中藥材規格等級的影響比較大,其通過影響中藥材規格等,進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藥的市場生産、流通等行爲。
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後,部分已有的中藥材規格等級開始與市場情況不相适應,市場自發形成(chéng)了新的等級,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标準對指标成(chéng)分要求逐步提高,導緻市場對舊有的規格等級有所淡化,商品規格等級劃分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出現了因基原不同,栽培品種不同,生産情況不同(如野生藥材生境不同,野生與家種不同,産地不同,采收時間不同),加工過程不同(如産地加工方式不同,淨選形成(chéng)不同規格等級、幹燥形成(chéng)的不同規格,切制形成(chéng)不同規格等級,分選産生不同規格等級,炮制産生不同規格等級)而形成(chéng)的規格等級。有學者對安國、亳州、玉林、成(chéng)都(dōu)4個藥材市場進行調查後發現,目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劃分依據主要分爲6類:野生和栽培區;個頭大小(粗細);性狀(質地、顔色、形态);産地;加工方法;純度。以上的6類劃分依據可覆蓋市場上90%的藥材的規格等級。
1.3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概況
2013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同意,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成(chéng)立了“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技術研究中心”。爲鼓勵規範中藥市場質量标準,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标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國發13号),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開展團體标準試點。同年6月,正式開展中醫藥團體标準試點,在首批試點工作中,《200種常用中藥材商品規格》标準被(bèi)中華中醫藥學會立項。2016年7月,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中藥标準化項目正式啓動,該中藥标準化項目規劃提出建立制定中藥材等級标準,制定不同質量等級中藥飲片産品辨識、檢測技術和方法,建立中藥飲片等級标準。這一項目的啓動,标志著(zhe)我國中藥系列等級标準開始全面(miàn)提升、完善。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共公示227項中藥材規格等級團體标準征求意見稿。截止2019年4月,已發布《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編制通則》和225項《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團體标準。
該規格等級團體标準是對藥材進行曆代文獻整理研究,市場調查,實地調查,經過系統整理而來。
新建的中藥材商品規格标準由前言、正文、附錄組成(chéng),正文包括範圍、規範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規格等級劃分、要求,附錄項下附有藥材規格性狀圖、藥材曆史産區沿革、藥材品質評價沿革。《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編制通則》指出,規格是藥材在流通過程中用于區分不同交易品類的依據,等級是在藥材各規格下,用于區分藥材品質的交易品種的依據。規格等級劃分需遵循基于藥典、基于市場、簡單實用3個原則,即進行規格等級劃分的藥材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相關規定;規格等級劃分應結合藥材商品的市場的實際情況,鼓勵采用以質量爲導向(xiàng)的規格等級劃分,非質量相關的規格等級根據産地加工及交易所需劃分,适當淡化等級觀;在指标性成(chéng)分難以全面(miàn)準确反映藥材質量、内在成(chéng)分與傳統性狀劃分之間規律尚不明确的情況下,采用市場便于掌握使用的性狀鑒别等簡單、方便、實用的方法進行規格等級的劃分,但必要時可采用現代分析儀器等組織、分子、理化指标進行限定。
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團體标準中藥材規格等級劃分進一步細分,相較于原有規格等級标準有所發展,規定了商品規格等級劃分細則,規格等級劃分結合市場實際情況,更有利于中藥材商品的市場流通。以闆藍根爲例,對比《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與2018年12月3号發布的《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闆藍根》中闆藍根藥材規格等級的規定發現,《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闆藍根無規格之分,等級劃分爲一等和二等,一等品和二等品性狀共同點描述爲:幹貨,頭部略大,中間凹陷,邊有柄痕,偶有分支;質實而脆,表面(miàn)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縱皺紋;斷面(miàn)外部黃白色,中心黃色;氣微,味微甜後苦澀;無苗莖、須根、雜質、蟲蛀、黴變。不同點爲:一等品根呈圓柱形,長17 cm以上,蘆下2 cm,外直徑1 cm以上,二等品呈圓柱形,蘆下直徑0.5 cm以上。《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闆藍根》中闆藍根分爲選貨和統貨2個規格,兩規格下均不分等級。選貨與統貨性狀共同點描述爲: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5~20 cm,直徑0.5~1.5 cm;表面(miàn)淡灰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qǐ)及支根痕;根頭略膨大,可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疣狀突起(qǐ);體實,質略軟,斷面(miàn)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後苦澀;無蟲蛀、無黴變。不同點爲:選貨中部直徑0.8 cm以上,長度10 cm以上,幾乎不帶根頭;統貨中部直徑0.5~1.5 cm,長度5~20 cm,多帶有根頭。《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闆藍根藥材不同等級的外觀形狀、質地、斷面(miàn)等描述相同,等級差異表現在藥材的長度和蘆下直徑。《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闆藍根》中闆藍根藥材不同規格外觀形狀、色澤、質地、斷面(miàn)、氣味等描述相同,規格差異表現在中部直徑大小、長度、根頭數目多少。
爲規範北京市中藥飲片價格管理,北京醫藥行業協會也發布了《北京醫藥行業協會中藥飲片價格監管辦法》(試行),制定了36種中藥飲片優質優價等級規格,多以飲片直徑和碎渣率作爲區分的依據。對符合《優質規格》的飲片,可以按北京範圍内飲片生産企業最高出廠價銷售。仍以闆藍根爲例,規定其優質優價代表規格爲:呈圓形片;最小直徑0.4 cm以上,碎渣不超過5%。
2、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
伴随著(zhe)分析技術的發展,針對中藥品質的研究也日益廣泛和深入,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等級建立已成(chéng)爲中藥質量評價的前沿熱點和新興領域,相關文獻按評價思路和指标分類,大緻可以歸爲以下4種模式。
2.1 基于性狀特征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
性狀是劃分中藥材及飲片的規格等級的傳統指标。基于性狀特征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一般在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基礎上展開,通過本草考究、文獻查閱、調查走訪、與内在品質的相關性研究等,确立劃分等級的指标。萬燕晴等比較了黃芪的不同商品規格等級标準,發現不同等級标準之間的差異在于藥材的長度和粗細程度;等級劃分尺度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chéng)了市場交易的混亂。周潔等通過測量39份不同商品等級的金銀花樣品的外觀性狀(每0.5 g花蕾數、每0.5 g開花率、褐變、黴變、花蕾長度、上部直徑、中部直徑和下部直徑等),并用HPLC法測定其活性成(chéng)分(新綠原酸、綠原酸、隐綠原酸、蘆丁、木犀草苷、3,5-二咖啡酰奎甯酸和4,5-二咖啡酰奎甯酸等),對外觀性狀指标和内在活性成(chéng)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篩選出每0.5 g開花率、雜質含量、花蕾長度、褐變、上部直徑作爲等級劃分指标,綜合幾項指标的數值範圍將(jiāng)金銀花商品分爲4類。石莉等測定了僵蠶蠶體長度、質量及直徑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以各數據30%和70%爲界,將(jiāng)僵蠶一等選貨、二等選貨及統貨。一等選貨:單體質量≥0.7 g,長度≥3.8 cm,直徑≥0.6 cm;二等選貨:0.5 g≤單體質量 < 0.7 g,3.3 cm≤長度小于3.8 cm,0.5 cm≤直徑 < 0.6 cm;統貨:不分大小。測定了樣品中草酸铵、氨基酸、蛋白質等活性成(chéng)分的含量。比較後發現,不同等級的僵蠶,含有的活性成(chéng)分含量也存在差異。李婷等通過對連翹的曆代本草考證與連翹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研究梳理,對65份連翹藥材百果重、果柄殘留率、開殼率以及果實直徑和長度等外觀性狀指标進行測量,制定出新的連翹商品規格等級标準(草案)。并測定連翹中連翹酯苷A和連翹苷的含量,印證了其連翹商品規格等級劃分的合理性。陳靜等通過本草考究、文獻調研、實地走訪等,提出中藥苦參飲片規格等級劃分的基本路線:(1)明确藥材來源、采收季節、加工方法等條件,控制藥材品别和規格;(2)采集足夠多批、多産地苦參藥材,并在GMP飲片廠統一加工爲合格飲片,在同一條件下進行等級劃分研究;(3)在傳統分級方法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分析技術,量化苦參性狀指标。
以性狀特征爲依據,對藥材及飲片進行分級,其過程和結果有賴于等級制定人員的經驗。Delphi法(德爾菲法),又稱專家調查法,通過向(xiàng)專家進行函件或現場征詢的調查方法,篩選行業有經驗的專家,專家根據經驗對樣品等級獨立評測,最後對評測的主要感官指标加以統計。具體實施流程是由組織者就(jiù)所研究的問題設計調查表,并向(xiàng)專家征詢,專家按照規定的程序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樣品進行感官評價,最後形成(chéng)專家集體判斷結果。該法采用背對背的通信方式征詢專家小組成(chéng)員的預測意見,特别适合各種經驗評價指标體系的繼承整理和規範化研究。鮑倩等采用Delphi法對廣陳皮樣品進行質量等級評價,結果表明,氣、油室,味,厚度,外表面(miàn)顔色等是專家評判廣陳皮的主要感官評價指标,且重要程度依次減弱。綜合《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廣陳皮的規格等級和專家評審結果,將(jiāng)廣陳皮劃分爲3個等級,
一等:氣香濃郁、醇厚,油室大、密集,味微辛、甘、不甚苦,厚度适中1~1.5 mm,顔色外表面(miàn)棕褐色或棕紫色,内表面(miàn)淺棕色,片張形狀整齊3瓣;
二等:氣清香濃郁,油室大、較密集,味微辛、微酸苦、稍麻舌,外表面(miàn)黃棕或紅棕色,内表面(miàn)黃白色,片張形狀整齊3瓣;
三等:氣清香,油室小、稀疏,味微辛、微酸苦、稍麻舌,外表黃綠色或棕黃色,内表面(miàn)類白色,片張形狀整齊3瓣或不規則3瓣。王浩等采用Delphi法研究白術性狀鑒别指标與白術商品等級的相關性,提出白術的商品等級與白術藥材的橫切面(miàn)顔色、斷面(miàn)油點數量、斷面(miàn)顔色、菊花紋以及橫切面(miàn)的質地這5項指标有關,橫斷面(miàn)油點數量多,橫切面(miàn)顔色較深,表面(miàn)顔色較深,斷面(miàn)菊花紋明顯,橫斷面(miàn)質地堅硬,有蜂窩狀孔的藥材,質量等級更高。
傳統的感官評價是中藥品質鑒定的重要内容,但經驗和主觀性太強,難以客觀化和标準化界定。電子鼻(氣味指紋分析)技術可提供樣品的整體信息,具有客觀性、可靠性與可重複的優點,可爲中藥材的質量等級研究提供新的指标。陳林等采用電子鼻技術分析不同等級川芎藥材的揮發性組分,并對藥材品質加以評價;結果顯示同一産地不同等級川芎揮發性組分整體性質接近,難以區分,但與等外級芎苓子區别明顯,表明電子鼻可以用于區分同一産地川芎藥材與等外級芎苓子。鄒慧琴等發現電子鼻可實現對蒼術藥材不同品種、不同産地及白術不同炮制規格配方顆粒的定性識别,在區分藥材産地、品種,評價藥材及中成(chéng)藥質量優劣方面(miàn)有一定的應用前景。電子鼻技術仍在不斷發展,需要進一步挖掘氣味、内在質量與電子鼻信号的相關性,實現三者之間的精确轉換,保證該方法的科學性。
2.2 化學分析方法在質量等級評價研究中的應用
化學成(chéng)分是中藥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化學分析用于質量等級評價研究具有客觀、準确、可操作性強等優點。通過測定不同規格等級藥材中有效成(chéng)分,結合主成(chéng)分分析、聚類分析等化學計量學方法,研究化學成(chéng)分與已有商品規格等級的相關性,既可對現有規格等級的合理性進行探讨,又可建立新的劃分指标和标準。
部分藥材化學成(chéng)分含量與商品等級相關。張健平采用HPLC法測定不同等級川芎飲片中阿魏酸的含量,結果表明一級川芎飲片的阿魏酸含量均高于統貨,《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川芎飲片等級劃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雷有成(chéng)等研究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與《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天麻商品規格等級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一、二等天麻中多糖含量顯著高于三、四等,表明天麻商品規格等級越高,多糖含量越高,天麻規格等級與多糖含量質量評價結果相符。龔偉等采用灰度關聯法分析不同市場品種、規格的鹿茸藥材中氨基酸類、多胺類、核苷類、膽固醇類、磷脂類成(chéng)分等主要成(chéng)分含量,以相對關聯度表示樣品的品質,相對關聯度越高,品質越佳;結果表明,梅花鹿二杠蠟片、梅花鹿二杠二茬蠟片、梅花鹿三岔蠟片、馬鹿蓮花蠟片品質較好(hǎo),基于灰度關聯法的主成(chéng)分含量質量評價方法與傳統認爲的蠟片品質好(hǎo)的結論一緻。景曉琦等對市場上不同商品規格等級的遠志藥材進行了HPLC指紋圖譜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商品規格等級的遠志化學成(chéng)分存在一定的差異,結果表明傳統的“辨狀論質”經驗劃分遠志藥材規格等級有一定合理性
部分藥材化學成(chéng)分含量與商品規格等級相關性較弱。杜偉鋒等測定了不同等級的白芍藥材中3個有效成(chéng)分的含量,發現兒茶素、芍藥内酯苷的含量與《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規定的等級之間無規律性,芍藥苷在六等品藥材中含量最高,遠高于一等品藥材中芍藥苷的含量,白芍中兒茶素、芍藥内酯苷、芍藥苷含量與已有商品規格等級不呈相關性。王媛媛等收集了市場自發形成(chéng)的不同級别的遠志藥材,測定3,6’二芥子酰基蔗糖、細葉遠志皂苷、遠志酮Ⅲ、遠志酸和遠志皂苷元的含量,發現3,6’-二芥子酰基蔗糖與細葉遠志皂苷含量在一、二、三等級樣品間無顯著性差異,但與四等品差異較大;各等級樣品中的遠志酮Ⅲ、遠志酸及遠志皂苷元含量無顯著性差異。王伽伯等分析了34批不同商品規格等級的大黃藥材中5種遊離蒽醌(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酚、蘆荟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含量及指紋圖譜的差異,發現蒽醌含量與商品規格等級相關性不強,指紋圖譜能(néng)區分不同産地的樣品,不能(néng)區分同一産地不同商品規格等級的大黃藥材。王振恒等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將(jiāng)南五味子分爲3個商品等級,采用UPLC法測定五味子酯甲含量,結果表明二等品中五味子酯甲含量最高,三等品、一等品中含量較低,等級與五味子酯甲的含量不成(chéng)正相關關系。彭芳等測定了肉苁蓉樣品的鮮重、長度、頂粗、莖粗4個外觀形态指标,進行聚類分析後,將(jiāng)肉苁蓉分爲3個等級,一級:鮮重≥928.80 g,長度=50.64 cm,莖粗≥19.34 cm,頂粗≥10.34 cm;二級:533.96 g≤鮮重 < 928.80 g,46.82 cm≤長度 < 50.64 cm,14.86 cm < 莖粗 < 19.34 cm,9.08 cm≤頂粗 < 10.34 cm;三級:鮮重 < 533.96 g,長度 < 46.82 cm,莖粗 < 14.86 cm,頂粗 < 9.08 cm。采用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肉苁蓉中苯乙醇苷類和多糖含量,分析其與已劃分的等級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三級肉苁蓉樣品中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含量明顯高于一級肉苁蓉樣品,其他成(chéng)分含量在3個等級之間無明顯差異。
化學分析可爲中藥質量等級評價提供科學指标。張南平等測定人參和西洋參中人參皂苷等化學成(chéng)分的含量,分析其與市場商品等級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人參樣品色譜中8号峰與人參皂苷Re峰的峰面(miàn)積比值與藥材栽培時間呈正相關,人參生長時間越長規格等級越高,因此8号峰與人參皂苷Re峰的峰面(miàn)積比值與規格等級存在相關性,8号峰與人參皂苷Re峰可用于判斷人參的商品等級;而西洋參則不存在上述明顯的相關關系。劉芳等采用HPLC法測定不同産地、等級玄參藥材中肉桂酸的含量,發現同一産地玄參藥材中肉桂酸的含量與《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中劃分等級相關性不強。拟定了新的玄參藥材等級标準,增加肉桂酸含量指标,根據肉桂酸的含量高低分爲3個等級:一等品:含量 > 0.04%;二等品:0.025%≤含量≤0.04%;三等品:0.015%≤含量 < 0.025%;不合格:含量 < 0.015%。呂秋菊等測定了市場上不同商品等級的延胡索藥材中原阿片堿、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分析延胡索藥材塊莖直徑大小與化學成(chéng)分含量的相關性,發現等級越高,塊莖直徑越大,醇出物、原阿片堿、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量随著(zhe)等級升高而降低,結果表明以直徑大小劃分延胡索等級的方法還有待商榷。
2.3 生物活性測定方法在質量等級評價研究中的應用
生物活性測定是衡量藥品内在質量的“黃金标準”,生物活性測定方法應用于中藥質量等級研究可提供與臨床療效相關的評價依據。山麗梅等探讨三七止血活性與市場商品規格等級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與商品規格劃分無相關性,價格低廉的無數頭三七止血效果最好(hǎo),價格昂貴的13頭及20頭三七止血活性并非最佳。陳虹宇等比較了市場上不同商品等級的羌活的鎮痛、抗炎作用的差異,發現蠶羌的鎮痛、抗炎作用最強,與傳統經驗劃分的羌活規格等級标準相符。楚笑輝等測定了市場上不同商品等級的枸杞子的抗氧化活性,結果顯示以果粒大小劃分的枸杞子的商品等級與抗氧化活性無明确的對應關系,說明現行枸杞子商品等級劃分标準尚需進一步完善,提出可基于生物效價劃分枸杞子質量等級。張學儒等基于瀉下藥效模型和生物熱力學2種方法,比較了不同商品規格等級大黃藥材的生物活性。結果表明,按《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标準》劃分的不同等級大黃藥材之間,生物效價差别較大,效價分布較寬,效價的高低與等級并沒有相關性,建議引入效價等級的概念,重新修訂藥材等級标準。
2.4 基于綜合分析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
綜合分析模式,采用多種方法對中藥的質量等級進行全面(miàn)評價,最終多項指标并行劃分等級;或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將(jiāng)多項指标整合爲1個複合指數劃分等級。
性狀特征、化學成(chéng)分含量和生物測定結果可互爲補充,爲中藥質量等級評價提供更全面(miàn)的依據。部分文獻結合性狀特征與化學成(chéng)分含量或生物活性,對中藥材或飲片進行等級劃分,依據見表 1。
汪萌等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技術、電子鼻仿生技術測定不同等級雲南春七中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b1、三七皂苷R1的含量,發現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指标的總含量從一等品至十三等品整體依次降低,指标成(chéng)分含量與等級劃分相符,等級越高,指标成(chéng)分含量越高。電子鼻數據顯示將(jiāng)13個等級雲南春七樣品歸爲3個大類,氣味識别數據與高效液相法含量結果有關聯性。以上結果表明,含量測定與氣味識别能(néng)夠共同用于三七質量評價,互爲補充。
將(jiāng)多項指标整合爲1個複合指數,對中藥質量等級進行劃分,結果判斷更加簡便、直觀,但需要考慮不同指标的權重。蔣舜媛等分析了不同市場羌活等級藥材性狀、質地、顔色等商品性狀與羌活醇、異歐前胡素及揮發油等化學指标,根據羌活醇、異歐前胡素、阿魏酸以及揮發油含量建立羌活藥材質量判别函數HQI,HQI=0.747CNot+3.319CIso+12.282CFea+0.622COil-4.800(CNot、CIso、CFea、COil分别爲羌活醇、異歐前胡素、阿魏酸以及揮發油含量,-4.800爲常數),據此劃分同規格羌活藥材質量等級由高至低順序爲蠶羌、大頭羌、條羌。熊吟等提出結合化學成(chéng)分分析和生物效應檢測構建中藥效應成(chéng)分指數,并以黃連爲例,構建了黃連效應指數,黃連效應指數與小檗堿、表小檗堿、黃連堿等活性成(chéng)分及活性成(chéng)分引起(qǐ)的抗菌效應有關,結果表明“效應成(chéng)分指數”與抗菌效應呈正相關關系,能(néng)表征黃連藥效活性。張定堃等以附子爲例,結合藥材大小性狀規格及新烏頭堿、烏頭堿、次烏頭堿等化學成(chéng)分含量,生物毒性等生物評價結果,采用三角形面(miàn)積法對性狀、化學、生物3個維度的數據進行集成(chéng)處理,得到不同批次樣品三角形面(miàn)積數值,建立品質綜合常數IQI計算公式:IQI=Si/0.866(Si爲各批次樣品的面(miàn)積,0.866爲最大面(miàn)積值)。基于品質綜合常數評價附子質量,質量由高至低順序依次爲江油附子、漢中附子、布拖附子、安縣附子,巍山附子質量與布拖附子質量相當。
中藥質量常數是目前研究比較成(chéng)熟的一種複合指數,定義爲單位中藥中成(chéng)分的質量與其厚度平方的比值。質量常數越大,等級越高。質量常數綜合性狀特征指标和化學指标,适用于形狀規則的中藥飲片的等級劃分,不同形狀的中藥飲片,質量常數模型不同。多指标質控的中藥飲片,不同指标含量差異大,權重不合理,質量常數評價結果易出現偏離。因此提出了相對質量常數。相對質量常數爲各指标成(chéng)分質量常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限量值之比的求和,將(jiāng)權重引入不同指标,解決了等級評價結果的偏離問題。更進一步提出了複合質量常數,除考察飲片中含量測定的指标成(chéng)分外,增加了揮發油、浸出物等指标,評價更加全面(miàn)。常數指标方法的難點在于建立合适的模型,指标模型應與中藥飲片的内在質量相關。鄧哲等測量黃芩飲片的厚度、質量等外觀參數和黃芩苷的含量,建立黃芩飲片質量常數,根據質量的大小將(jiāng)收集的黃芩飲片分爲3個等級:一級,質量常數≥0.39;二級,0.24≤質量常數 < 0.39;三級,質量常數 < 0.24。夏成(chéng)凱等測定牡丹皮的厚度、長度等外觀參數與丹皮酚、芍藥苷等含量,建立了牡丹皮标準圓柱體的質量分數,將(jiāng)牡丹皮藥材分爲3個等級:一級,質量常數≥1.56;二級,1.12≤質量常數 < 1.56;三級,質量常數 < 1.12。鄧哲等結合甘草飲片厚度、質量及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建立甘草飲片質量常數及相對質量常數,將(jiāng)甘草飲片分爲3個等級:一級,相對質量常數≥9.19;二級,5.75≤相對質量常數 < 9.19;三級,相對質量常數 < 5.75。鄧哲等測定黃柏飲片厚度、質量、鹽酸小檗堿和鹽酸黃柏堿含量,建立黃柏飲片相對質量常數,根據相對質量常數黃柏飲片分爲3個等級:一級,相對質量常數≥0.77;二級,0.48≤相對質量常數 < 0.77;三級,相對質量常數 < 0.48。曹雪等通過增加揮發油、浸出物等指标,構建了北柴胡飲片的複合質量常數,并根據複合質量常數將(jiāng)北柴胡飲片劃分爲3個等級:一級,複合質量常數≥7.871;二級,5.602≤複合質量常數 < 7.871;三級,複合質量常數 < 5.602。
3、中成(chéng)藥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
中成(chéng)藥多以粉末或提取物成(chéng)藥,性狀特征在其質量評價中的作用被(bèi)削弱,目前中成(chéng)藥的質量等級評價研究尚處于起(qǐ)步階段,相關文獻鮮見報道(dào)。鄒華彬提出并建立了一種基于紅外光譜指紋峰頻率的中藥内禀品質等級數理理論,構建品種的品質函數q=q(f1,f2,f3,…,fi),其中fi爲樣品中每一指紋峰出現的頻率,fi值越高,表明該指紋峰出現的頻率越高,該指紋峰代表的分子或者分子結構就(jiù)越能(néng)代表樣品的品質特性。頻率較高的指紋峰群可以反映并表示中藥的品質特性。指紋峰的頻率變化範圍可用頻率尺度f≥`f+xSf表示,其中f爲指紋峰頻率,`f是指紋圖譜中所有指紋峰的平均頻率,Sf是指紋圖譜中所有指紋峰頻率的标準偏差,-3≤x≤3。品質函數随fi波動發生變化,依據品質函數的範圍頻率等級將(jiāng)指紋峰初步劃分爲優、良、中級、合格不同的品質等級:優級頻率分布範圍爲f≥`f+Sf(f優);良級頻率分布範圍爲f≥`f+0.5Sf(f良);中級頻率分布範圍爲f≥`f(f中);合格頻率分布範圍爲f≥`f-0.5Sf(f合格)。樣品的指紋峰群按等級劃分爲:優級(F1)=f優;良級(F2)=f良+f優;中級(F3)=f中+f良+f優。指紋圖譜相似度(Pg)爲某樣品的某等級頻率峰數與該類樣品的總等級頻率峰數的比值,如優級指紋圖譜相似度爲樣品的優級頻率峰數與該類樣品的總優級頻率峰數的比值。中藥品質爲優級、良級、中級、合格劃分标準對應爲:優級Pg≥61%,良級Pg≥61%,中級Pg≥61%,合格Pg≥61%。各等級判别範圍進一步細分,Pg=61%~80%爲-,Pg=81%~100%爲+。據此,可以將(jiāng)樣品劃分爲優、良、中、合格4個等級。按照建立的理論和方法,對22批十全大補丸進行了精确品質分級,結果顯示20批樣品優級指紋相似度在81%~100%,被(bèi)判爲優級+,2批樣品優級指紋相似度在61%~80%,被(bèi)判爲優級-。
針對中成(chéng)藥标準大部分難以真實反映質量優劣,造成(chéng)産品價格成(chéng)本倒挂、良莠不齊的現狀,聶黎行等首次提出了中藥對照制劑的概念,并將(jiāng)其應用于中成(chéng)藥質量等級評價研究。中藥對照制劑作爲藥品标準物質的新形式,系指采用道(dào)地、優質、規範加工的原料藥材(飲片)和輔料,嚴格按照制法和生産工藝規程,并遵循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制備的實物對照,主要用于中成(chéng)藥的質量控制,評價産品投料的真實性(是否投正确的原料)和投料量的可靠性(是否按處方量投料)。中藥對照制劑應用于中藥質量等級評價具有如下優勢:(1)中藥複方物質基礎複雜,中藥對照制劑可以同時對多個組分進行控制,爲建立更加全面(miàn)、完善的質量評價模式提供參照,體現了中藥整體質量控制的思想。(2)中成(chéng)藥一般爲複方,處方藥味在制劑過程中化學成(chéng)分可能(néng)會相互影響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照藥材或對照提取物無法重現。中藥對照制劑按照和中成(chéng)藥相同的處方、制法研制,能(néng)夠體現中成(chéng)藥的“配伍環境”和“化學輪廓”,其色譜行爲與實際樣品更加一緻,當其用于鑒别時,可彌補對照藥材或對照提取物與藥品斑點/色譜峰以及背景差異較大的問題,能(néng)夠有效避免誤判,提高方法的準确性和專屬性。(3)以中藥對照制劑作爲标準物質随行生成(chéng)指紋圖譜輔助或代替對照指紋圖譜,對中藥複方制劑進行質量評價,可消除因儀器和色譜柱等實驗條件不同引入的誤差,同時解決無對照指紋/特征圖譜不能(néng)拟合的問題,提高方法的重現性。(4)中藥對照制劑可以在含量測定中作爲随行對照,在不同色譜柱、不同儀器及不同實驗室條件下比替代對照法具有更好(hǎo)的适用性,保證了色譜峰指認的準确性。(5)中藥對照制劑可以提供組分轉移率等關鍵信息,爲等級标準限度的制訂提供重要依據。目前其研制和應用還處于起(qǐ)步和摸索階段,中藥材原料質量的變化也給其研制尤其是換批研制帶來了挑戰,需要不斷完善、發展制備和标定技術,确保其可準确地表征與傳遞相應中成(chéng)藥品種的質量特征。課題組以牛黃清胃丸、沉香化氣丸、抗宮炎片、通竅鼻炎片、複方丹參片5個品種爲模式藥物,研究中成(chéng)藥質量等級評價新模式。以牛黃清胃丸爲例進行說明:選擇優質、地道(dào)的原料,嚴格按照标準規定的處方量和制法,在GMP車間以中試規模制備了牛黃清胃丸對照制劑;采用顯微、TLC、ICP-MS、UPLC、GC、GC-MS/MS等技術,開發了性狀、鑒别、檢查、指紋圖譜、含量測定、均勻性、穩定性等标定項目和方法,對其進行标定,爲牛黃清胃丸的等級評價提供了實物對照;根據外源性污染風險排查結果,采用ICP-MS法建立了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檢查方法;采用顯微和薄層技術,實現了17個藥味的全處方鑒别,消除質控盲區;在建立全處方鑒别方法的基礎上,將(jiāng)足量優質原料投料、規範生産的對照制劑引入具有半定量功能(néng)的薄層鑒别,可以根據樣品和對照制劑色譜中,與對照品或者對照藥材對應斑點大小的差異,對18個廠家的49批次樣品進行等級初步評價;以對照制劑爲實物對照,建立了UPLC指紋圖譜方法,同時控制多個藥味的投料質量。分别采用ICP-MS、GC和UPLC法建立了9個藥味的多指标含量測定方法,以對照制劑含量和關鍵成(chéng)分轉移率爲參考,制訂等級限度标準,甄别“按GMP要求生産的放心藥”和“應付标準檢驗生産的合格藥”;最終根據鑒别、檢查、指紋圖譜和多指标含量測定結果,拟定了牛黃清胃丸質量等級标準(草案),設置了一、二等制劑的限度(另文發表)。
4、現有的質量等級标準
2018年7月20日,中國中藥協會發布了《西紅花質量等級》團體标準。該标準由上海詩丹德标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西紅花事(shì)業部共同起(qǐ)草編制,并于2018年10月20日起(qǐ)實施。标準包括前言、正文、附錄、編制說明等項目,正文包括範圍、規範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要求、檢驗方法等項目,附錄附有含量測定方法、對照品信息、相關色譜圖等資料性附錄。有别于傳統的以大小、粗細、質量、外觀等指标來區分優劣的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标準,《西紅花質量等級》團體标準旨在采用現代化分析技術手段明确影響西紅花質量的化學物質群,建立全面(miàn)的西紅花藥材質量控制體系及質量等級區分方法,制定西紅花等級團體标準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西紅花項下規定以西紅花苷中含量較大的西紅花苷-Ⅰ和西紅花-Ⅱ作爲西紅花的質量評價指标,對西紅花中苦番紅花素沒有規定。《西紅花質量等級》團體标準的起(qǐ)草團隊在研究中發現,西紅花苷-Ⅰ和西紅花-Ⅱ雖然是西紅花藥材中含量測定的指标性成(chéng)分,但是并不是西紅花藥材中的特征性成(chéng)分,在玄參科植物橘色毛蕊花及茜草科植物栀子中也存在,且含量較高。苦番紅花素是西紅花中特征性成(chéng)分且含量較高,可將(jiāng)其作爲表征西紅花成(chéng)分的專屬化學标志物。經過系統調研,收集國内外各主要産地多批次樣品,研究不同産地及不同儲存條件下西紅花苷-Ⅰ、西紅花-Ⅱ和苦番紅花素含量及變化規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的基礎上,制定了質量等級标準。《西紅花質量等級》團體标準是行業内第1個以“質量等級”區分藥材“商品規格”的标準,對于中藥行業的産業良性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5、結論和展望
與化學藥品不同,中藥在疾病的治療方面(miàn)具有多組分、多靶點同時作用的特點,其質量也受到基原、産地、種植加工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單一的手段難以準确地對其質量進行分級,應綜合考量優劣樣品在性狀特征、化學成(chéng)分、生物活性等方面(miàn)的差異,并分析其相關性,最終選用能(néng)夠體現質量差異的方法和指标。
在建立質量等級評價标準時,應首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國家藥品标準的相關規定,并結合當前中藥流通環節商品的實際情況,以質量爲導向(xiàng),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規格等級劃分。團體和行業标準具有制訂周期短,執行條件靈活,業界反饋快速等特點,可與國家标準形成(chéng)優勢互補,是中藥質量等級标準的重點發展領域。與所有标準一樣,中藥質量等級标準也應結合中藥質量控制的學科發展和中藥商品市場的變化,不定期地修訂、完善,以便更好(hǎo)地爲生産和使用提供科學指導。國家優質優價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是提高中藥質量等級标準影響力和确保其實施力度的重要保證。
中藥對照制劑作爲藥品标準物質的新形式,可爲中成(chéng)藥的質量等級評價提供客觀依據。但由于目前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等級标準匮乏,研究人員在選擇優質原料制備中藥對照制劑時,受到原料等級無據可依的掣肘。以藥材質量等級标準爲起(qǐ)點,支撐中藥全産業鏈(藥材、飲片、成(chéng)藥)的優質産品或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建設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xiàng)。
綜上,目前中藥等級質量評價還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要形成(chéng)成(chéng)熟的理論和應用,還需要更具創新性的手段和更加系統、深入的研究。
來源:中藥質量與安全